自来水消毒主要使用氯气、二氧化氯或者氯酸钠。之所以用含氯消毒剂,是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氯气价格更低、效果更好的替代品。
余氯是指氯投入水中后,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外,还剩下了一部分氯量,这部分氯量就叫做余氯。余氯可分为化合性余氯和游离性余氯,总余氯即化合性余氯与游离性余氯之和。
如果出厂水没有氯或加氯量不够,在管网里就可能使细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影响管网水质,因此在供水管网中必须保证一定的余氯量。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氯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
对自来水进行消毒是为了防止发生肠道等传染病。常用的自来水消毒方法是添加液氯、次氯酸钠、漂白粉和漂白粉精片等。目前二次供水采用的消毒方法是添加次氯酸钠。
自来水使用氯气消毒的历史:
在1850年由英国John Snow首先将氯消毒剂用于供水消毒上,当时有效地防止了当时伦敦霍乱的蔓延。氯消毒措施在英国伦敦成功后,1908年美国新泽西州的泽西岛市率先对自来水进行氯化消毒,随后在国际上许多城市纷纷采用了该项技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的城镇供水大部分都采用氯化消毒。
氯化消毒在预防水介性病原微生物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保障公众饮水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饮用水的过滤、氯化消毒等作用使二十世纪人类预期寿命增加了50%。美国《生活》杂志曾把饮用水氯化消毒作为人类“千年的最显著的推动公众卫生的发展重要措施”。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均具有利弊二重性。氯等消毒剂也是如此。可以说,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成功地应用氯化消毒,直到1972年鲁克博士在美国鹿特丹自来水厂首先发现经过氯化消毒后的饮用水中可以检测出了三卤甲烷(THMs)。在1976年美国EPA选定了16个城市,对原水和处理后的水的卤化物进行的检测,结果证实了饮用水中普遍存在三卤甲烷。已经很清楚三卤甲烷是水氯化消毒的副产物的一种。所谓消毒副产物是一些消毒剂对水进行消毒时,与水中的一些有机物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随着消毒剂的种类和水中有机物的不同所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的数量和种类均不同。至今文献报道的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大约有600~700种。
含氯消毒剂有哪些副产物?
DBPs是消毒副产物的缩写Disinfection By-Products
用含氯的消毒药剂对自来水进行消毒杀菌,价廉、效果好、操作方便,深受欢迎,全世界通用。但是氯对细菌细胞杀灭效果好,同样,对其他生物体细胞、人体细胞也有严重影响。
1974年荷兰Rook和美国Belier首次发现预氯化和氯消毒过的水中存在三氯甲烷(THMS氯仿)等消毒副产物(DBPS),而且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80年代中期,人们又发现另一类卤乙酸(HAAS),致癌风险更大,例如氯仿、二氯乙酸(DCH)和三氯乙酸(TCA)的致癌风险分别是三氯甲烷的50倍和100倍。迄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在水源中检测出2221种有机污染物,而在自来水中发现65种,其中致癌物20种,致突变物56种。
1976年美国国家癌症协会研究发现氯仿对动物有致癌作用。20世纪90年代流行病学家发现膀胱癌、直肠癌以及结肠癌等的发病率和饮用水中氯消毒投加量之间有潜在的相关关系。根据当前大多数的文献报道证明,虽然饮用水水源经过常规水处理后,依然含有多种有机物,其中有的具有“三致”作用。人们长期饮用可能出现眩晕、疲劳、脱发等症状,癌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第一个提出氯化消毒对人体会产生危害的人应当是Joseph Price医学博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他撰写了一本吸引人,但也被人忽略的书——《冠状、胆固醇、氯》(Coronaries, Cholesterol, Chlorine)。Price博士深信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是氯。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用含有氯的饮用水喂鸡的实验基础上,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喝了氯化的蒸馏水的鸡95%在几个月内就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生物学家Herbert Schwartz博士在一本书上提出“氯太危险了,它应该被禁用,将氯加入水中就象启动一个定时炸弹……如果氯现在是第一次被提出,用于饮用水处理,它就会被食物和药物管理委员会禁止”。但是由于流行性调查报告样本的不同,或者选择实验动物不同,更重要的在进行实验所选择的计量不同以及实验期时间不同,对氯的消毒副产物与癌症的关系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还没有足够的流行性病学的数据来支持氯化消毒与癌症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株洲江海环保十六年专注于高纯氯化铵生产,您有任何关于食品添加剂氯化铵方面的疑问,欢迎随时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7299258手机:15829925809 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